“感谢各位贵宾拨冗参加本次慈善拍卖。我是圣心基金会的主理人李涛。大家能够相聚于此,想必已经对我们的事业有所了解。永远别忘了我们的理念,救助别人——就是救助我们自己!”此人的做派不太合群,但似乎很擅长演讲。站在台上之后,他就露出了亲和的笑容,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慷慨激昂的语气调动着现场的氛围。“我们能走到今天,离不开各位的支持!今后,我也想与诸位一起见证未来的到来!”有人露出认同的表情。但也有人在窃窃私语:“什么时候基金会多了这么个主理人?”语气中多少带着一丝质疑。这里又不是只有李涛一个有身份的,他这么搞特殊,难免让人有意见。“你的消息落伍了。基金会本来就是李先生牵头办起来的,只是之前一直在国外生活,刚回来不久。据说外祖那边有财团背景,黑白两道通吃的那种,你们知道的,外面比较乱……”这身份科普让心存质疑的人也收了声。秦闻若有所思地听着,又戳了戳一旁的施亿,想让她发挥出超强的社交技能打探一下这位李涛的更多消息。没想到施亿就盯着李涛看,被秦闻戳了两下后,才突然说:“秦闻大大,你觉不觉得他看起来有点眼熟?”“脑子的气息?”秦闻吓了一跳。刚聊完这个话题不久,他一下子就产生了联想。“不是。我是说,我们是不是认识他?”施亿挠头。她想说她认识这个人,但一时半会儿的,她又感觉有点混乱,想不出他的确切身份。把工具塞进脑子里,果然还是太沉重了么?秦闻继续观察李涛,“你这么说的话……”好像确实有种越看越眼熟的感觉……等等!秦闻打断了自己的思路。因为他发现自己陷进了施亿的心理暗示中——虽然这并非施亿的本意。抱着【这个人是熟人】的心理观察一个人,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是熟人,都会产生眼熟感。因为脸型、五官等的构造就是那些,相似的眉眼、嘴巴、鼻子我们很可能在其他人身上见过,就出现了一种记忆错位。秦闻先将脑海中的眼熟感清除出去,回归理性分析:如果是熟人,不需要这样观察,他也能认出来。可在施亿提醒之前,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。当然,考虑到施亿的特性,秦闻很难忽略她的直觉。他想到了另一种可能!“施亿,会不会在你丢了脑子之前就认识他?”“诶?好像是有这种可能诶!”施亿立刻接受了这种解释。秦闻:你倒是怀疑一下啊!这个解释虽然是秦闻自己提出来的,但他仍充满疑虑。奇怪,他总以为施亿刚以人形生活不久,缺失丢脑子之前的记忆其实就是没有记忆。可如果她真的有更早之前就认识的人,那这个判断就错了。而且,按照他们对李涛的身份科普,施亿该不会是只外国鬼吧?在秦闻思考着众多可能性的时候,施亿已经付诸了行动,她抬起手用力地朝李涛挥了挥,希望引起他的注意。李涛注意到了她,也很自然地对她招手,并接话道:“哇,我看到已经有贵宾迫不及待了,那我废话不多说,让我们看看本场慈善拍卖的第一件拍品——”施亿迟疑地收回手,“秦闻大大,我咋感觉他不像是认识我的样子?”秦闻也有一样的感觉。他就说:“不急,我们这边光线这么暗,他看不清也很正常。我想打入内部,今晚肯定得多花钱。到时应该有机会跟他近距离接触。”接下来的环节,就是无脑举牌。不必考虑拍品的价值。这是慈善拍卖,拍品包括被救助的孩子的画作、手工作品之类,其实就是另类的捐赠,全靠【心意】。有些拍品则是基金会的会员捐赠,价值或许稍高,但也会被人以更高溢价拍下。从这部分举牌中,倒是能窥见基金会中的人际关系:有心想要与该会员交好的,自然会在对方的拍品中多抬价、多砸钱。纯粹的金钱构筑的关系,似乎比拍卖前的寒暄更真实,也更有诚意。这样的观察让秦闻颇感有趣。施亿悄悄地离场了一会儿,他也没特别关注。直到施亿回来,小声说:“秦闻大大,咱们粘一个人和粘两个人,没啥区别的,对吧?”秦闻猛然回过神。脑门的问号和冷汗可以说是同时冒出。你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嘛!凶手作案都没有你这样的效率啊!不用问,秦闻似乎猜到施亿粘谁了:李涛不在台上,目前的拍卖由一位女士主持。